#小众
#自然奇观
#人文游
#自驾游

行程安排

本篇游记记录我们从奎屯到白巴哈的5天行程:
9月18日(第一天):从奎屯市到克拉玛依市,在克拉玛依周边及市区游玩,夜宿克拉玛依市
9月19日(第二天):今天行程的重点是乌尔禾的魔鬼城,在前往乌尔禾的路上沿途游玩,夜宿克拉玛依乌尔禾区
9月20日(第三天):前往布尔津,下午游玩著名的五彩滩景区,夜宿布尔津县城
9月21日(第四天):从布尔津到“西北之北”的185团,沿途风景,重点游玩中哈边境的185团,夜宿哈巴河县
9月22日(第五天):今天到达我们此次北疆之行最北面的白哈巴村,在白哈巴村游玩,住在白哈巴村

游记正文

第一天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路向北,直到我们此次北疆之行的最北面。今天的行程是从奎屯市到克拉玛依市,在克拉玛依周边及市区游玩,夜宿克拉玛依市。

克拉玛依市

当我们离开奎屯进入克拉玛依地界不久,就在路边看到成片成片的石油抽油机,我们知道这是到了油田。尽管以前我们在别的地方也看见过石油抽油机,但如此规模的却不多见。
克拉玛依市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1955年在这里勘探开发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大油田。之后于1958年设立克拉玛依市。2002年,其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原油产量超千万吨的大油田。
我们下车来看的这片油田抽油机密度不是最大的,但这里方便停车,所以就停车看了看。
这种机械是采油设备,石油工人俗称其为“磕头机”,抽出的原油通过管道输送到原油库。

黑油山

我们到了克拉玛依市之后,第一个去的景区就是“黑油山”。"克拉玛依" 维吾尔语为"黑油",故这个天然石油沥青山丘由此得名黑油山。
黑油山景区位于克拉玛依市东北部,距市中心两公里多,是克拉玛依油田油苗露头的地方。克拉玛依大油田的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还要归功于黑油山。最早就是因为发现了黑油山才勘探出这里地下有丰富的石油储备。
黑油山的形成是因为原油长年外溢与地面的砂土和砂岩凝结成的沥青山丘,其中最大的一个高13米。椐地质学家们预测,早在两亿年前,黑油山就已经开始溢油。黑油山因独特的地质地貌,成为全世界游客了解克拉玛依石油文化最直接、最生动的窗口,也是游客来克拉玛依市必来的景区。
黑油山景区大门。门上1955数字表示1955年在这里勘探开发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大油田。
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采用了储油罐造型,别具一格,令人眼前一亮。
黑油山景区以前成人门票为40元/人,从2021年7月20日起向全国游客免费开放,不再收取门票费。
景区内有一条栈道通向山丘顶,沿途看到许多这样的“油泉”。
山丘上这种油泉是原始形态,油泉周边的土质非常松软。
油泉里不时泛起油泡,这说明地下还有原油在源源不断地冒出来。为了看到更多的油泡冒出来,不少游客在油泉边上使劲跳。跳跃的压力传递给油泉,所以可以压出更多的原油,也就可以看到更多的油泡。
流出油泉的原油顺着山坡形成油沼地。用“富得流油”来形容这样的情景是不是很贴切啊!
黑油山山丘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形成这样的沥青山丘却用了上亿年的时间。沥青山丘的地面软软的,踩上去很有弹性的感觉。
1982年,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在黑油山顶设立了一座花岗岩石碑,呈棱锥形。碑高2.5米,正面书写“黑油山”3个大字。
过去长期有附近居民来黑油山采集原油,直到解放初期还有一位名叫赛里木巴依的维吾尔族老人住在山下的地窖里收集这里的原油,然后用毛驴运到附近集市上去换取生活用品,而当地人则把这些原油用来点灯或者作润滑油。为了纪念赛里木老人,新疆石油管理局和克拉玛依市1982 年10月1日在黑油山树立了一尊维吾尔老人骑着毛驴弹奏热瓦普的塑像。

石油纪念广场( "大油泡")

在克拉玛依市区的石油纪念广场,有克拉玛依一号井原址,这里距离“黑油山”不远。克拉玛依一号井是克拉玛依石油文化的重要开篇,也是克拉玛依人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石油创业精神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多次派出地质勘探队到黑油山附近进行地质考察。1955年6月6日终于在黑油山附近定出一号井位。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第一口井,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克拉玛依一号井是克拉玛依油田发现的标志,简称为"克一号井",并于1982年10月在此立碑纪念。
2015年08月,为了进一步弘扬克拉玛依石油文化,在"克一号井"上方由不锈钢制成了大型城市雕塑"大油泡"。"大油泡"的设计灵感来自于附近黑油山油泉中产生的油泡。中心油泡雕塑高15米,直径28米,由四个门洞和四个支点组成,其中门洞高3.5米;在中心油泡的四周散布着许多"小油泡"。
矗立在克拉玛依石油纪念广场上的“大油泡”,由镜面不锈钢雕塑。其特有的曲面映衬出优美的城市景观,给人以独特的视觉享受。
“大油泡”与美国“芝加哥豆”雕塑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油泡”的曲面像哈哈镜一样,映照在上面的图像具有奇幻般的效果。
“克一号井”的原址就在“大油泡”的下面,“大油泡”起到了为“克一号井”遮风避雨的作用。
石油纪念广场上还有一尊“开拓者”雕塑,体现出这座石油城市的“开拓者”精神。

石油文化公园

克拉玛依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城,这里的城市文化无不具有浓厚的石油文化,石油文化公园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石油文化公园位于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于2014年9月开园,园内以“地质文化、石油文化、石油工业”为主要内容。这个公园主要是为辖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石油文化公园就在我们今晚下榻的酒店楼下,因为时间尚早,顺便来这里看看。
“开拓之帆”是公园的主题雕塑。雕塑以群雕的形式反映了石油工人的工作场景。
公园内的“地质峡谷”是一个人工打造的景区。

随缘餐吧

我们住在石油文化公园前面一家新开业的酒店,这家酒店的房间设施还很新潮。住下后,晚上小陶带我们去市里一家年轻人开的“随缘餐吧”吃晚饭。席间,餐吧的年轻人居然拿出他们的大闸蟹免费送给我们品尝,这的确有些让我们惊讶(我想可能是因为他们和小陶是好朋友吧)!经了解,餐吧创业的年轻人都是这座城市的“油三代”,这些热情好客的年轻人的豪爽之举令我们倍感亲切。
新开张的酒店规模不大,停车也不方便,没有停车场,要停在路边。
房间设施倒是很新潮,房间内的窗帘、电灯等都是声控的,感觉不错。
“随缘餐吧”开在一个小巷子内,餐吧格调清新典雅,外墙上写着“开间温暖的小店,遇见温暖的人”。
这盘大闸蟹就是餐吧赠送给我们的。
餐吧的菜品分量很足,颇具地方特色。

第二天

今天我们将前往乌尔禾的魔鬼城,在前往乌尔禾的路上沿途游玩,夜宿克拉玛依乌尔禾区。

百里油区观景台

出了克拉玛依市区,走G217国道,不一会儿就可达到观景台。其实也不必专程来这里,因为这里是从克拉玛依市区前往乌尔禾魔鬼城的必经之地,距克拉玛依中心城区东北约40公里,经过的时候顺便就可以来这里。
“百里油区”是克拉玛依油田采油作业最为密集的地段,因整个油区由南至北全长约150公里,所以被称为“百里油区”。这里产出的石油产量占到了克拉玛依油田总产量的60%,为了更好地向人们展现克拉玛依“百里油区”的恢弘气势,在2015年3月修建了这个观景平台。目前这个景点免费开放,但有正规的免费停车场和管理人员,硬件设施很好。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严禁飞无人机,违者可能会被罚款。
“百里油区”观景平台建在G217国道旁的山坡上,有步行栈道登高到观景平台。
登上山顶,可以看到观景平台周围也有采油区和石油加工厂房。
观景平台四周用铁栅栏围起来,游客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活动。
登上观景平台,最为壮观的还是向下俯瞰这一望无际的超大油田。G217国道从油区中穿过,数不清的采油机星罗棋布、日夜不停地把埋藏在地底下的石油源源不断地通过那些纵横交错的输油管道送到各个炼油厂。
这是油区中一座现代化的炼油厂。
这一片抽油机的密度之大,令我们叹为观止。
从1955年在克拉玛依成功打出第一口油井,到今天已经有60多年了。油田的规模越来越大,产量越来越高,辛劳的石油工人为国家创造了多么巨大的财富啊!我们打心眼里赞叹石油工人们的贡献。

白杨河大峡谷

去魔鬼城的路上,有一个白杨河大峡谷,这个峡谷因谷底有一条白杨河流过而得名。这个峡谷位于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而白杨河峡谷景区就处在这个峡谷一段比较平坦的地方。这个景区主要游玩项目是夏季酷暑时前来白杨河漂流避暑和秋季观赏河边的胡杨树,而我们去的时候既不是酷暑季节、胡杨树也没有黄、再加上疫情游客就更少,所以景区干脆关门谢客。但我们既然来了就想进去看看,我们翻过铁栅栏进了景区,反正景区里也没有人管理。当然门票钱也省了。
我们是翻过铁栅栏进入景区的,景区内就我们几个人。
大峡谷的地形属于雅丹地貌,不过气势不够宏大。
这里的沉积岩红白相间,俗称“五花肉”。
流过谷底的白杨河河水清澈,两岸树木葱茏,林木茂密。
一座木制吊桥横跨白杨河两岸。
在白杨河岸边有一片高大的胡杨林,胡杨树苍翠挺拔,可惜时节不对,否则应该挺好看的。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在胡杨树的一片翠绿中顽强找出了几片鹅黄。

乌尔禾影视城

乌尔禾影视城与白杨河峡谷景区相隔不远,其实乌尔禾影视城也处在白杨河大峡谷边上。
乌尔禾影视城是为拍摄电视剧《大秦帝国》而搭建的外景地,《大秦帝国》拍摄完成后,在保留和复原剧组原景和道具的基础上建立了这个影视城。由于这个影视城只有一个四方城,景观显得就比较单调,相对于60元的门票来说有些质价不符,难怪很多游客看了出来以后都说不值得。
孤零零的影视城深藏在黑褐色的荒漠戈壁上,带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影视城入口在东门。
城内只有这一条街道,景点就是两边的城楼。
南城门,也是影视城的主楼。
影视城北城楼。
影视城西门楼。
城门楼上沿城垣可绕城一周。
城楼下的战车。
古时候的攻城器械让我们开了眼界。
乌尔禾影视城靠近白杨河大峡谷,在这里看大峡谷更有气势。
通过一条人工栈道,可以下到谷底。

乌尔禾魔鬼城

游玩魔鬼城是我今天行程的重点。为了欣赏魔鬼城最美的黄昏时刻,我们在影视城玩到下午4点左右才离开,等我们来到魔鬼城时,已经快到下午5点钟了。
乌尔禾魔鬼城位于克拉玛依通往布尔津的217国道旁边,游客在游玩北疆环线时一般都会经过这里。它在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丽的雅丹地貌之一,路过时一定要前来一游。
魔鬼城是典型的雅丹地貌,雅丹地貌是因为这样的地貌以新疆塔里木盆地罗布泊附近的雅丹地区最为典型而得名。雅丹地貌特指在干旱、大风环境下形成的一种风蚀地貌类型。
乌尔禾魔鬼城处于风口,所以又被称为“风城”。在戈壁之上一座座形状各异的巨大石柱和山丘并列,非常的壮观雄伟。这些石柱和山丘之间如有大风呼啸,好似鬼哭狼嚎,阴森恐怖,这也是被命名为“魔鬼城”的原因。
游玩乌尔禾魔鬼城现在有两条线路:一条是传统的乘坐景区小火车游览;另一条是最近才开发出来的自驾线路。我们选择了走自驾线路,这条线路与传统景区紧挨着,但从另一个入口自驾进入景区。走自驾线路也需要购票,票价与传统景区相仿,但自驾开车在魔鬼城里随心所欲地驰骋绝对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强烈建议自驾的来尝试一下。
魔鬼城的自驾线路入口并不明显,不太好找。
刚进景区不久,有一个“彩石滩”,游人可以在这里寻找地上的玛瑙、玉石,当然还得要有运气,因为这里已经不知被人翻过多少回了。
开车进入魔鬼城之后,我们随意在里面兜兜转转,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当找到一片较为开阔的平地时,我们便停车露营。
我们停车露营的时候已经是傍晚6点钟了,但这时太阳还很晒,我们得支帐篷遮挡太阳。
等到太阳快要落山,色调偏红一些,我们才开始仔细欣赏魔鬼城的壮丽景色。
这时有车队进入景区。其实就是在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进景区正好。
我们恣意地在景区里各种拍,一直玩到晚上太阳落山才离开。
魔鬼城一带还蕴藏着丰富地下石油。
晚上8点半我们出景区时,在路上看到传统景区里有霓虹灯光装饰。
魔鬼城传统景区大门。

第三天

我们今天的行程是离开乌尔禾前往布尔津,下午游玩著名的五彩滩景区,夜宿布尔津县城。

小奶猫

前往布尔津的路上,我们的车因为区间限速的原因,停在一个蒙古包边上休息。蒙古包里没有人,我们看见一只花白色的小奶猫蹲缩在蒙古包的角落里冻得瑟瑟发抖。看见我们靠近,小奶猫可怜兮兮地喵喵叫着朝我们走来,我们拿出随身带的干粮给它吃,小奶猫大快朵颐,看来是饿急了。后来我们要走的时候,小奶猫三番五次、一直紧跟着我们,要和我们一起走。小奶猫很乖巧,我们真想带它走,但顾虑猫咪的主人回来后不见了猫咪会着急的,还有我们在旅途中也不方便照顾猫咪,所以最后把它从窗口放进蒙古包里我们才得以离开。但愿小奶猫能够在较暖和的蒙古包里等到主人回来。
一只小奶猫躲在蒙古包的角落里冻得瑟瑟发抖。
当我们要离开时,小奶猫说什么也要跟我们走。

布尔津

布尔津是进出喀纳斯的必经之地,一到旅游旺季,布尔津就会变得非常热闹。布尔津县是一个边境县,其北部和东北部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接壤,县内国界线长达218公里。
当我们到了布尔津市区后,立刻被这个城市的建筑吸引了。只见这个城市的建筑都是那种外观像宫殿而色彩又很艳丽的童话城堡,所以布尔津有“童话边城”的美誉。
逛了一会儿市景,我们到酒店安顿好,然后去市区中心的一条商业街吃午饭。
布尔津的城市建筑一座座都像童话城堡,这可能是我所见过最别致的城市之一。
这是我们在布尔津下榻的酒店。
住下之后,我们来到市中心的一条商业街吃午饭。

五彩滩

下午快5点钟,我们才来到著名的“五彩滩”。
提起“五彩滩”,可以用大名鼎鼎来形容,凡是来过北疆旅游的人可能都会对这里深有感触。五彩滩旅游风景区距布尔津县城24公里,素有“新疆第一滩”的美称,景区内“额河吊桥”、“彩滩夕照”、“灯塔眺远”的绝佳景色倍受广大游客特别是摄影爱好者的青睐,是布尔津至喀纳斯沿线游客必到之地。
说到“五彩滩”的景观特色,许多人都喜欢把布尔津“五彩滩”与张掖“七彩丹霞”做一个比较。这样的比较只是从它们的外观和颜色来进行比较,其实这两个地方的地貌特征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形态,布尔津的“五彩滩”属于雅丹地貌,而张掖的“七彩丹霞”却是属于丹霞地貌。至于这两种地貌的区别,感兴趣的可以问问度娘啦。
五彩滩景区大门。
叼羊,是草原上的哈萨克牧民经常举行的一种群众性传统娱乐活动。
进入景区之后,我们先过“长胜桥”往东走。景区最东端是“灯塔眺远”景点。
灯塔这边是新开辟的旅游区,来这边的游客相对较少。
配色夸张的灯塔在蓝天衬托下很有画感。
从山坡上林立的风车可以想见,五彩滩这里也是一个风口。
沿着景区木栈道一路往回走,感觉越往西走,五彩滩的颜色越丰富多彩。
五彩滩颜色绚烂多姿,非常梦幻。
在景区中心的观景台上,居高临下,西面的景点更为集中,游人也明显更多。
从西向东眺望,视野更开阔,景色更壮观。
通过景区栈道,可以深入雅丹峰丛,近距离欣赏彩色雅丹的奇观异景。
景区内不准飞无人机,但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而且还很侥幸把无人机带进景区了。所以就在景区一角飞了无人机。这是从额尔齐斯河对岸看到的五彩滩景区全貌。

额尔齐斯河

把额尔齐斯河从五彩滩景区里单独抽离出来,是因为我觉得这条河流太神奇啦,有必要专门介绍。
额尔齐斯河的神奇之处在于,这条河是中国境内唯一一条向西流的河流,也是唯一一条经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后流入北冰洋的河流。就凭这两个唯一,额尔齐斯河就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特殊价值。
额尔齐斯河发源于中国新疆富蕴县阿尔泰山西南坡,山间两支源头喀依尔特河和库依尔特河汇合后成为额尔齐斯河,自东南向西北流出中国,流入哈萨克斯坦境内斋桑湖,再向北经俄罗斯的鄂毕河注入北冰洋。
额尔齐斯河由东向西流过五彩滩景区。
五彩滩对岸是一片茂密的胡杨林,如果再晚一些时候,金黄的胡杨林倒映在额尔齐斯河水中景色优美,是拍照摄影的绝佳季节和地点。
在景区的最西端,河水平缓开阔,河上架设了一座吊桥,即著名的“阿克吐别克钢索桥”,将对岸的绿色河滩谷地和五彩滩连接起来。令人惊讶的是,这座桥不允许游人通过,却允许两岸的汽车从桥上通过。桥宽仅容一辆车勉强通过,所以桥上只能单边放行而且还要在桥上没有行人和牛羊的情况下。

布尔津河堤夜市

我们回到布尔津市里已经快晚上8点钟了,这时正好是太阳落山的时候。晚上我们安排在布尔津河边上的河堤夜市吃当地特产“狗鱼”,吃饭前就在河边观赏日落。
布尔津河堤夜市的正式名称叫“中俄老码头风情街”,原本是当地政府在布尔津河边建造和推出的一个当地特产街,但由于很多游客更喜欢在夜晚的江边吃烧烤、喝啤酒,结果江边的烧烤摊越发多了起来,就成了很多游客来这里的必游之地。
这些粉色三角屋顶的摊档就是夜市的主场所。
吃饭前我们先到布尔津河边的广场上看看。
原先这里的人过河都是走这座老浮桥,后来在布尔津河上修建了现代化的大桥后,这座老浮桥也就没人再走,仅存遗址。
落日在布尔津河对岸投下红彤彤的光芒,与挺拔的风车阵融为一体。
“狗鱼”是产自于当地河流中的冷水鱼,摊档的老板当着我们的面现杀的活鱼,保证新鲜。“狗鱼”有两种吃法:烧烤和清蒸,我们两种味道都品尝了。
新疆各地的烤串都很不错,来新疆一定要品尝。
摊档自制的酸奶也是必尝的饮料。另外,一种叫“格瓦斯”由面包干发酵的低酒精度饮料也是这条街上的特色饮料。

布尔津夜景

在河堤夜市吃过晚餐之后,时间还不是很晚。想着白天看这座城市的建筑都是那种外观像宫殿而色彩又很艳丽的童话城堡,到了晚上在灯光的映衬下应该更加璀璨吧。于是,我们又饶有兴趣地去看这座城市的夜景。
喀纳斯大剧院是布尔津的标志性建筑,可以观看民族歌舞表演。
喀纳斯大剧院外的大型浮雕墙。
这是布尔津河上的一座公路桥,桥上是一座造型别致,颇具西洋风格的廊桥。
这是在我们下榻的酒店窗口看到的布尔津夜景。

第四天

今天我们将离开布尔津继续北上,到具有“西北之北”称谓的185团,沿途风景,重点游玩中哈边境的185团1连驻地,夜宿哈巴河县。

胡杨林

新疆的气候,真是十里不重天。昨天我们在布尔津五彩滩看额尔齐斯河对岸的胡杨林还是绿色的,今天离开布尔津向北走出几十公里,就看见这边的胡杨林几乎都黄了。我们把车停在路边(路上的车很少),下车观赏这难得的美景。
看见路边的胡杨林黄了,马上停车观景。
路边就地飞无人机,一望无际胡杨林几乎都黄了。这里应该是一个很不错的胡杨林观赏区啊!可惜没记住这里的地名,但这里距布尔津以北不远。
金黄的胡杨林和沙漠,配上应景的蓝天白云,像不出片都难。
进到胡杨林里边,只见满地落叶,金黄一片。

185团1连驻地

依依不舍离开胡杨林之后,继续向北行驶。走到一个T字形路口,有路牌指示向西去185团,向东则到哈巴河县。当我们向西拐到通往185团的道路后不久,我们就进入了边境管理区。在过检查站时,我们的队友因把之前办好的边境通行证忘记在家里了,只是向执勤士兵出示了在手机上的证件照片也给放行了。看来这里的边境管理也是很人性化的。
进入边境管理区,前面不远就是185团的辖区了。
185团向左,哈巴河县向右。
进入边境管理区后,路边的铁丝网一直延绵不绝。我们看到的这道铁丝网只是我国境内的第二道铁丝网,第一道在不远处的界河边上。
沿途看到的各式岗楼,让我们感到了边境地区的肃然气氛。
在道路的尽头是1连的驻地,黄墙红瓦房屋上赫然写着“西北边境第一连”。
西北边境第一连属于新疆建设兵团农十师一八五团,紧邻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境线的一连是全国离边境线最近的一个连队,与哈萨克斯坦国隔河相望。
西北边境第一连展览室门前两边的石碑上分别镌刻着戍边军垦战士的豪言壮语与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们在与一连家属的交谈中得知,185团是一个军垦团,仅有几十名职工的一连实际上是农业连队。他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种“政治田”、放“政治牧”;他们不拿武器却在边境线上铸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界碑。如果说共和国的屯垦戍边史是一部百万军垦战士用青春和热血谱写的英雄史诗,那么一连就是兵团屯垦戍边伟大创举中的一个缩影。尤其是当我们了解到正是这生生不息三代垦荒戍边战士的顽强坚守,在1997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确权勘界时才使得阿拉可别克界河以东55.5平方公里的争议国土永久纳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时,我们对这里垦荒戍边战士的崇敬心情不由得肃然而生。
在185团1连驻地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参观“西北之北”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建在一个沙山之下,一条木制栈道通往这座纪念碑。
“西北之北”纪念碑不仅仅是镌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纪念碑,它更是西北之北几代兵团人忠于祖国、坚守边境、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纪念碑!
“西北之北”的位置正好在共和国雄鸡版图的“鸡尾巴”上。
在“西北之北”观景平台上,借助望远镜或者长焦镜头可以看到对面哈萨克斯坦边境的情况。
远处那一排白色房屋的村庄是哈萨克斯坦的第切卡联夫小镇,可以隐约看到界河这边的铁丝网。
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山地。
参观了“西北之北”纪念碑后,我们来到篝火广场。
这是1连战士早期住过的小木屋。

白沙湖

在185团1连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之后,我们驱车往回走,在185团3连所在地,有一个“白沙湖”景区。这个景区是新疆阿勒泰地区千里画廊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所以游玩这里包括之后的“红叶林”是要收门票的。门票价格:45元/人。
白沙湖景区距中哈边境约2.5公里,海拔约650米,其水域面积不大,只有为0.5平方公里,是一个被沙丘环绕的沙漠小湖,但无论春秋冬夏,湖水始终不增不减,不凝不浊。而湖水源自何处,又为何能常年保持常态?至今仍是一个待解之谜,但这也正是白沙湖充满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据史书记载,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亲率蒙古铁骑大举西征,曾到此安营扎寨,停歇饮马,故白沙湖被誉为"成吉思汗"的饮马池。
在偏远的185团还有这么一个像模像样的游客服务中心,感觉挺棒的。真诚希望我们的旅游消费对这里军垦戍边官兵的生活有实际的帮助。
刚进景区看到这座“5A级景区”标志碑还不敢相信,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景区会是“5A级”?后来才了解到,可能是国家对戍边将士的鼎力支持,2015年12月中旬,185团白沙湖景区顺利通过国家旅游局组织的景观质量评审会,被列为国家5A级景区。
白沙湖湖中四周生长着高达1-4米的密密丛生的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湖中还有野荷花等植物。
我们居然看到了在这里非常罕见的白鹭在湖面上展翅翱翔。
远处的金色鸣沙山(与敦煌鸣沙山同名)倒映在湖水中,湖边各类混生林,层层叠叠,犹如一个自然大盆景。

红叶林

看完白沙湖后继续往回走,不远就是“红叶林”。这片红叶林位于185团2连所在地,方圆近百公里,每到金秋时节,树叶会由绿色变成火红的颜色,因此被当地职工称为“红叶林”。 近年来,随着团场边境旅游的升温,到红叶林来赏叶、摄影的游客越来越多,拉动了连队职工多渠道增收。
漫山的红叶如同一团团从荒漠沙山中燃起的火焰,红遍了沙漠。
据了解,这些树木的学名叫欧洲山杨。春夏时节,树干呈银灰色,树叶婆娑碧绿;金秋时节,树叶由绿变红,红艳漫山。

中国第一白桦林

离开185团和边境管理区,回到来时经过的那个三岔路口继续向东走,在距离哈巴河县城约6公里的库勒拜乡有一片原始的白桦树林,因这片白桦树林在哈巴河县地界,所以叫“哈巴河白桦林”。这片白桦林沿哈巴河蜿蜒横亘达数十公里,其分布面积之大在国内无出其右,所以被冠以“中国第一白桦林”的美称。
我们到哈巴河白桦林的时间是傍晚7点半左右,因新疆黑得较晚,所以此时天色还是大亮,但由于云层较厚,白桦林还没怎么黄,景观的观赏性打了一些折扣。不过就在我们准备要走的时候,西沉的太阳突然穿出云层,将金色的光芒洒满了整个白桦林。
景区门口“中国第一白桦林”标牌。
哈巴河白桦林目前仍是一个免票公园,但我们去的时候,里面正在大兴土木,今后会不会成为一个收费公园不得而知。
白桦树白色的树干笔直俊秀,尽管树叶不够黄,但并不影响其高雅脱俗、质朴浪漫的格调。
沿哈巴河两岸的白桦树韵味更浓一些。
就在我们准备要走的时候,西沉的太阳突然穿出云层,将金色的光芒洒满了整个白桦林。从无人机的角度俯瞰,哈巴河白桦林的气势更加雄浑壮阔。

第五天

按照既定的行程,今天到达我们此次北疆之行最北面的喀纳斯北哈巴村,晚上就住在白巴哈村。在前往北哈巴村的途中,我们还沿途看到了“转场”盛况和“中哈边境大峡谷”。

转场盛况

对于牧民来说,转场是放牧的一项传统。每当进入金秋十月,夏季牧场丰盛的牧草开始枯黄,牛羊赖以生存的牧草不够牛羊们吃了,加上进入冬季气候变得恶劣,牧民们就要举家带着牛羊转到冬季牧场。冬牧场一般位于山涧沟谷、河湾、沙丘可避风雪地带,气候较为暖和,以保证牲畜安全越冬。从夏季牧场转到冬季牧场的过程就叫“转场”
在前往北哈巴村的途中,我们正好遇到新疆阿勒泰地区的牧民们从夏季牧场转场至山下的冬季牧场。牧民们携家带口,牵着载满毡房、生活用具的驼队,赶着成群的牛羊浩浩荡荡地前行,一路尘土飞扬、烟尘滚滚,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令人震撼。
牧民转场途中,牛羊在途中休息吃草。
吃饱后继续赶路。
成群的牛羊所到之处一路尘土飞扬、烟尘滚滚,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令人震撼。
第一群牛羊刚过,紧接着第二群又从我们眼前疾驰而过。

中哈边界大峡谷

喀纳斯大景区包括北哈巴村、喀纳斯村和禾木村三个自然村。进入喀纳斯大景区后,在距离北哈巴村1个多小时车程的地方,有一个大峡谷,这个峡谷就是“中哈边界大峡谷”。这个大峡谷只有从哈巴河县这边去北哈巴村才会路过,如果从贾登峪那边来北哈巴村就不会路过,所以这个景点许多来北哈巴村的人也不一定玩过。
说到中哈边界大峡谷,有一件历史事件就不得不提。在上个世纪的1969年,中苏边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珍宝岛事件和铁列克提事件,而铁列克提事件就发生在中哈边界大峡谷。那时哈萨克斯坦还属于苏联,这个大峡谷也叫铁列克提大峡谷。铁列克提事件最终导致当时的苏联武力占领了具有争议的铁列克提峡谷地带。但是,苏联解体之后,1999年11月下旬,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访问北京,中哈两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哈关于两国边界问题获得全面解决的联合公报》,铁列克提地区的主权问题也得到了解决,铁列克提争议地带永久划入中国版图。当年为保卫这块领土而长眠于此的烈士也可以瞑目啦!
进入喀纳斯大景区。注意售票处墙上的地名,这里是铁列克提。
在前往北哈巴村的路上,一路都是风景。
北哈巴的秋收正浓,秀丽的山峰层林尽染。
中哈边界大峡谷观景台。也许是为了忘却屈辱的过去或者是为了纪念中哈友好,铁列克提大峡谷改名叫中哈边界大峡谷。
站在观景台上,中哈边界大峡谷尽收眼底。白哈巴河蜿蜒曲折,缓缓流过谷底。
峡谷对面荒漠贫瘠的群山是哈萨克斯坦的。
边界线我方一侧的铁丝网近在眼前,现代化电子监控设备给我们的边防士兵装上了千里眼。
大峡谷长满了白桦树,遍布谷底。这里的风光以及独特的历史意义都会给人留下永久的记忆。

北哈巴村

白哈巴村是名副其实的“西北第一村”,因为它的位置就在中国雄鸡版图的鸡尾巴尖上,比我们昨天去的“西北之北”185团还要更加西北,距哈萨克斯坦东哈州边界仅1.5公里。北哈巴村隶属于新疆阿勒泰哈巴河县铁热克提乡,白哈巴村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八个小镇之一,也是蒙古族图瓦人最集中的一个村子。前往北哈巴村需要办理边境证,门票以及古村维护费包含在大喀纳斯景区门票中。
说起图瓦人,可以说这是一个很神秘的民族。对于这个民族的来龙去脉目前也不是十分清楚,当地人说他们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留下的子民,也有的说是从原苏联图瓦族人分离出来的。但在中国,由于图瓦人的生活习俗、相貌体质和蒙古人基本一样,而且存在着较普遍的婚姻关系,所以将他们的民族成分划分为蒙古族。
进村的路口边有一个观景台,在这里可以观赏北哈巴村全景。
村子坐落在一条沟谷之中,建在两条小溪之间的狭长台地上,依山傍水而立。村落四周林木茂密,森林覆盖率为70%,树种有新疆针叶松、落叶松、云杉、冷杉、山杨、白桦等。
在观景台后面,一座边防岗楼赫然矗立。岗楼墙壁上写着“西北第一哨”,执勤士兵的身影清晰可见。
进村之后,我们先找住处,经过比较,在“雪山山庄”住下。
北哈巴村的所有建筑都有着独特的风格,房屋均由原木搭建,以外观很古朴的小木屋为标志。房屋的墙体用整根原木垒砌、拼接而成,顶部再用木板支撑成"人"字形的尖顶,可防雨防雪。村里人称这种房屋为“木刻楞”。
这里所有的机构和单位都可以冠以“西北第一”的名头。
村里图瓦人的牧民小院别具风格,俨然一幅悠然南山的安宁祥和图画。
雪山上留下来的雪水汇成小溪流过村庄。
村落四周,高大的树林像忠诚的卫士为村民们挡风避雨。
站在村外的山坡上,对面哈萨克斯坦东哈州边界上的蓝色小屋可以看到清清楚楚。
由于从北哈巴村到喀纳斯村不允许私家车进入,我们包的小陶的车只能把我们送到北哈巴村,好在喀纳斯景区里有区间车可以把我们送到喀纳斯村,所以吃过午饭之后小陶和我们就在北哈巴村分手了。感谢小陶的精心安排使我们领略了壮美新疆的非常之旅。余下的行程,我们将完全依靠公共交通工具来完成。

本游记著作权归@春水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